股票ETF下跌時應該低檔加碼aka抄底嗎
|

股市下跌時該不該逢低買進 aka 抄底[2025版]

最近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全球實施關稅政策後,標普500指數已經下跌10%,全球股市也受到不小的衝擊。這時候,許多投資人開始思考:「是不是該趁這個機會『逢低買進』?」甚至有朋友問我:「要不要貸款買股票?」今天就來分析這個問題,希望能幫助你做出明智的投資決策。

「逢低買進」的三大理由

1. 歷史告訴我們:股市總是會反彈

從歷史數據來看,美國股市過去一百年雖然經歷過許多次下跌,但長期而言總是能夠復甦並創新高。這不只是數字遊戲,而是反映了真實經濟活動:當你投資股市時,你實際上是投資於全球數百家公司,這些公司有數百萬員工每天努力工作、創造價值和利潤。

即使遇到像關稅戰這樣的經濟困境,企業成本上升、利潤下降,甚至有些企業可能倒閉,但從長遠來看,人類的創造力和努力最終會帶動市場反彈。這就是為什麼股市能夠在經歷兩次世界大戰、多次金融危機和疫情後依然屹立不倒。

2. 股票估值變得更合理

我們常用本益比(P/E ratio)來判斷股票是否便宜。本益比就是股價(P)除以每股盈餘(E)的比率,基本上告訴你需要付出多少錢才能購買1元的企業利潤。

舉例來說,如果一家公司每股賺5美元,而股價是50美元,那麼本益比就是10。如果股價是150美元,本益比就是30。

根據巴克萊的數據,15年前(約2010年)美股的平均本益比約為19,而今年初曾達到37.6。換句話說,美股估值在過去15年大幅飆升。如今股價下跌,理論上估值應該會更合理,讓你以更低的價格買入同樣的企業價值。

3. 閒置資金不如投入市場

如果你有閒置資金(不需用於日常開銷或緊急備用金的錢),從統計學角度來看,把這些錢投入市場比放在銀行好。畢竟,台灣銀行利率那麼低,資金放在銀行幾乎就是保證會因為通膨而貶值!

「逢低買進」的潛在風險

聽起來很美好,但「逢低買進」也有風險,我們必須冷靜分析:

1. 復甦時間可能很長

雖然股市終究會反彈,但時間長短各不相同。2020年3月的新冠疫情導致股市大跌34%,但幾個月內就完全復甦了。

相比之下,2007-2009年的金融危機,股市從高點持續下跌超過一年,直到2009年2月才見底,而且花了超過5年才完全復甦。更極端的例子是1929年的大蕭條,市場花了約15年才恢復。

所以問題是:你的投資時間有多長?你能承受多久的虧損?

2. 價格下跌不等於估值更好

當股價下跌10-15%時,如果其他條件不變,本益比確實也會下跌10-15%。但關鍵在於「其他條件不變」這個假設。

在目前的情況下,美國對全球實施關稅可能會嚴重影響企業利潤。如果企業盈餘大幅下降,那麼即使股價下跌,本益比可能反而上升!這就像買了打折的草莓,但發現草莓已經開始變質一樣。

3. 為何你有閒置資金?

如果你突然有大筆資金(比如繼承遺產或賣房所得),那麼投資股市確實是個選擇。但如果你長期持有大量現金,這可能意味著你的投資策略不夠優化。

雖然現在看起來你避開了這波下跌,值得慶幸,但從過去多年的角度來看,長期持有大量現金通常是個不大理想的策略。

該不該「逢低買進」?

坦白說,我沒有水晶球,無法預測市場未來幾個月或幾年的走向。任何宣稱能做到這點的人都是在誇大其詞。我認為「逢低買進」在符合以下三個條件時可能是明智的:

  1. 你有真正的閒置資金,且未來幾年內不需要動用
  2. 你能長期持有,不會因短期波動而恐慌賣出
  3. 你願意承擔市場進一步下跌的風險

如果這三個條件都符合,那麼逢低買進確實是不錯的策略。但千萬不要過度槓桿或動用緊急備用金來投資股市,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!

但低檔投入相當反人性的行為,投入時如果股票持續下跌,可能使新手的心態崩掉,做出錯誤判斷,砍在阿呆股。
如果能設定低檔自動加碼單,並限制好條件、金額和扣款次數,對新手來說算是一個相對減輕心理壓力的方式。

給台灣投資人的叮嚀

身為台灣投資人,我們要特別注意幾點:

  1. 分散投資:不要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,考慮同時投資台股、英美股和其他市場
  2. 定期定額:對新手來說,每月薪水固定投入到指數型基金或ETF是最穩健的策略,剛好有閑錢時才能考慮提早投入和抄底。
  3. 控制情緒:不要被短期市場波動嚇到,也不要被貪婪沖昏頭腦
  4. 做足功課:投資前務必做足功課,選錯標的什麼抄底技術都沒用,務必了解你投資的是什麼,而不是盲目跟風

記住:投資是一場馬拉松,不是短跑。「小富由勤,大富由天」,踏實地走好每一步,才能在投資道路上走得長遠。

希望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!如果有任何問題,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。祝大家投資順利,財源廣進!

【免責聲明】
本部落格內所提供之所有資訊、分析及評論,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使用,並非投資或理財建議。所有資料皆來自公開來源,作者雖盡力確保其正確性,但無法保證資訊之準確、完整及時效性。
讀者在參考本部落格內容後,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,應自行查證相關資料,並諮詢專業投資顧問,以降低潛在風險。
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本部落格資訊所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,作者及本部落格均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使用本部落格資訊,即視為您已同意並接受本免責聲明之所有條款。

閱讀更多

參考資料

分享給朋友

相關文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