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TF投資常見地雷:為何買ETF賠錢? 2個主要原因及3個行動建議
ETF 已成為許多投資人最愛的理財工具,但根據一項針對投資人行為的研究顯示,大多數ETF投資人績效不佳主要有2個原因。本文將和大家分享這些投資地雷如何影響你的投資報酬率,以及如何避開這些常見錯誤。
ETF不是很穩嗎?買ETF賠錢是為什麼?
根據研究報告《濫用ETF》的作者發現,投資人通常因為2個主要原因而搞砸自己的投資績效:挑錯ETF和市場擇時失誤。
本文以德國大型證券商的投資者資料為基礎,探討個人投資者使用被動式 ETF(Exchange-Traded Funds)後,投資績效是否因此提升;研究結果顯示,大多數投資者雖然使用了被動式 ETF,但並未實際改善投資表現
研究團隊分析了一家德國大型券商提供的客戶資料,探討個人投資者使用被動式 ETF(Exchange-Traded Funds)後,投資績效是否因此提升。結果發現大多數投資者雖然使用了被動式 ETF,但並未實際改善投資表現。與單純採用MSCI世界指數買入並持有的策略相比,投資人每年平均少賺了1.69%的淨投資報酬。這些虧損主要來自:
- 1.28%的年度損失,源於選擇表現不如MSCI世界ETF的其他產品
- 0.41%的損失,則來自於糟糕的進出場時機,投資人往往陷入「追高殺低」的惡性循環
錯誤決策的可怕代價
每年1.69%的損失聽起來好像沒什麼,但長期下來影響可大了!
舉個例子:假設你每個月投資500歐元(約台幣17,500元),持續30年。如果你的投資組合年報酬率為4.31%,最後你的戶頭會有361,426歐元(約台幣1265萬元)。
但換個做法,如果你把同樣的錢投入MSCI世界ETF並長期持有,年報酬率為6%,30年後你的資產會多出35%,高達487,256歐元(約台幣1705萬元)。
整整差了超過440萬台幣!這樣的差距絕對會讓你的退休生活品質天差地別。
投資理論告訴我們的事實
《濫用ETF》這份研究報告(作者:Bhattacharya、Loos、Meyer和Hackethal)證實了其他專家的觀點,他們一直在建議投資人選擇追蹤整體市場的低成本、多元化投資組合:
“我們的結論是,一般投資人若按照傳統金融理論的指導原則使用ETF,將能得到更好的報酬。”
這個理論認為,全球主要股市是高度有效率的。意思是目前的股價已經反映了所有已知訊息,並能快速反應最新消息。
沒有內線消息的投資人很難長期贏過市場平均報酬,因為從長期來看,群眾的智慧通常會勝出。事實上,若投資人選擇與大盤不同的投資組合,很可能表現不如全球指數。
這就是為什麼股神巴菲特說:
“對絕大多數投資人來說,低成本指數基金是最聰明的股票投資選擇。”
投資技巧真的有用嗎?
你可能會想:是不是平均報酬率掩蓋了一些完全不懂投資的人造成的巨大虧損?而那些投資高手能輕鬆打敗市場平均?
研究團隊調查了這個問題,檢查是否特定類型的投資人特別容易賠錢。他們將投資人分為以下類型:
- 過度自信型:看投資組合的換手率,也就是說過度自信的人比較常調整投資組合
- 財務專業型:投資組合多元化程度高且資產價值高的人,通常代表投資知識較豐富
接著他們針對以下幾項指標評估各類型投資人的表現:
- ETF選股能力
- 市場擇時能力
- 風險調整後報酬
- 整體績效
研究發現,雖然不同類型的投資人表現確實有差異,但研究者得出一個結論:“沒有任何一群人會因為投資對的MSCI ETF而賠錢。”
ETF搭配被動投資策略才是王道
研究作者還發現,光是買ETF並不會讓那些喜歡頻繁交易的投資人改掉壞習慣:
“投資人在交易ETF時,好像犯了跟交易其他金融商品時一模一樣的錯誤。”
這些錯誤就是主動投資常見的缺點:
- 過度頻繁交易
- 進出場時機不對
- 投資組合太過集中,不像整體市場那樣分散風險
因為沒有好好執行被動投資策略,研究中的投資人平均每年就少賺了1.69%。研究者指出這種績效不佳其實很容易解決:
“大部分的收益損失來自於沒有選擇低成本且多元化的ETF。所以,對我們研究的投資人來說,買進並長期持有多元化、低成本ETF原本是最明智的策略。這種策略當然也省去了不少交易成本。”
立即行動:今天就能做的事
今天你就可以開始行動,採用研究作者推薦的3個行動建議:
- 設定自動定期定額:定期定額自動扣款,將你的錢定期投入所選ETF
- 大幅減少交易次數:一次解決交易太頻繁和進出場時機不對的問題
- 確保適當分散風險:平衡配置全球股票市場ETF(如MSCI世界指數ETF)和政府公債ETF
透過這些簡單步驟,你就能大幅改善投資成果,避開大多數ETF投資人常犯的昂貴錯誤。
你有ETF投資經驗嗎?你用什麼方法來避開這些常見地雷呢?歡迎在底下留言分享你的想法與經驗喔!
【免責聲明】
本部落格內所提供之所有資訊、分析及評論,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僅供參考使用,並非投資或理財建議。所有資料皆來自公開來源,作者雖盡力確保其正確性,但無法保證資訊之準確、完整及時效性。
讀者在參考本部落格內容後,進行任何投資決策前,應自行查證相關資料,並諮詢專業投資顧問,以降低潛在風險。
對於因使用或依賴本部落格資訊所導致的任何直接或間接損失,作者及本部落格均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使用本部落格資訊,即視為您已同意並接受本免責聲明之所有條款。
延伸閱讀
參考資料
- Bhattacharya, U., Loos, B., Meyer, S., & Hackethal, A. (2017). Abusing etfs. Review of Finance, 21(3), 1217-1250.
- https://www.justetf.com/en/academy/abusing-etfs.html